养老的难题,老百姓急了,国家也急了。
这话题有点敏感,但也很重要,我们理性、客观地聊一聊。
2022年,中国就正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,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.8亿。这个数量,和印尼的全国总人口相当,放在全世界能排在第4位,仅次于印度、中国和美国。
其中,失能、半失能老人大约有4500万。
另一方面,年轻人数量却开始下降。这就导致全国65岁以上老人抚养比,快速上升。2022年,这一比例已达到21.8%。也就是说,平均每100个劳动力,就需要抚养21.8个老人。
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随之而来,对社会的冲击与应变,将会越来越明显。
1
“老人潮”来了
19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,正在集体奔“6”,最早一批已经站在了65岁的门槛上。
你知道,这意味着什么吗?
中国曾经的两波铺天盖地的“婴儿潮”,要开始转化成汹涌而来的“老人潮”了。
上世纪60-70年代和80-90年代,分别是中国两个超级生育高峰。在这30年间,中国平均每4年,就出生1亿人口。
看看图表,你就仿佛能感受到这种“人口冲击波”:
在改革开放的年代,这一代人无疑是“主力军”。他们跨过大江大海,洗脚上田,用辛勤的汗水开拓荒芜的工地,一步一步地筑起了“世界工厂”庞大的根系,让中国改天换地,变了模样。
但今天,他们慢慢开始老了。中国老龄人口规模,将迎来这些年的最大值,却发现,我们在养老服务的准备和供给上,似乎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,也就是——“未备先老”:
还没准备好,就已经老了!
2
养老金缺口大吗?
没准备好的第一个重要方面,就是在养老金上,可能存在未来的支付缺口。
2019年,中国社科院发布过一份《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-2050》,根据一系列假设框架进行预测,结果表明,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.26万亿元,此后将持续增长,到2027年达到峰值6.99万亿元,然后开始迅速下降,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。
这份5年前的报告,具有相当权威性。
其主编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。其写作过程始终得到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的指导,并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做序。
正是这份报告预测,在“大口径”下,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“归零”,还画出了详细的预测曲线。
那么,过去5年来,这份预测结果准确吗?
到目前为止,基本准确。
根据官方信息,2022年、2023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5.1万、近6万亿。这跟图标上预测的数字,非常接近。
就像一头奔袭而来的灰犀牛,身躯庞大,脚步沉重,但一步步越来越近。
有什么应对办法呢?报告当时就指出三条建议:
一是降低缴费门槛,强化激励机制,将未参保的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进来。简单地说,就是让很多不愿意缴费、没有缴费的企业和个人,甚至“灵活就业”的群体,也纳入进来缴费。这一条,在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广泛推行。
二是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让结余多的地区,补贴结余少的地区。这一条,现在也已经实现了。
三是尽快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,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等等。简单来说,就是开源节流。让领养老金的年龄更晚一点,让养老金的增值渠道更多一点。
为什么延迟退休,是无可避免的结果?原因就在这里。
事实上,早在2013年,中国就提出制定“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”政策,包括“弹性退休”的做法,如今已超过10年。
美国和德国都采用了延迟退休的方法。比如,美国从2021年开始,退休年龄从66岁每一年延长2个月,计划至2027年完成向67岁的过渡。
延迟退休,已经在一步步走进现实。
3
年轻人,太缺了
我们的特殊性,还在于历史欠账。
中国的养老保险起步较晚,1996年才全面推广。由于实行的是“现收现付制”,当时的年轻人开始交钱,96年到14年间退休的老人并没有交过一分钱也能拿到高额退休金,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%~90%。
这个缺口,只能通过“代际转移”来逐渐解决。
且不说年轻人交社保的意愿有没有提高,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。从2022年开始,迈入60岁的老年人口规模会越来越大。而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,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。按照现行的养老体系,养老金储备耗尽是迟早的事。
近在眼前的事,养老金年年涨,这种模式可能难以维持了。
出于物价上涨等因素,养老金年年都会上涨,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20连涨。目前,增速也已经在放缓。2006年社保养老金上调幅度为23.6%,今年养老金上调了3.5%。
这个增速,将逐渐趋近于停滞。
问题是,世界银行测算认为,达到70%的养老金替代率才能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,55%是国际警戒线。而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早已低于这个数。
1997-202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呈现的是逐年下降的趋势,1997年,养老金替代率在70%以上,如今只有44%。
也就是说,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,已经明显下降。
而这种下降,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老人们难以安享晚年,找到合适的护工照料自己。
根据职友网的统计数据,62.1%的养老护理员工薪资在4.5k-8k之间。
相比之下,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也才突破3200元,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,并不足以请护工来看护自己。
退一万步来讲,就算有钱雇佣护工,未来摆在老年人面前的问题可能是——有钱也请不到人。
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2021年提供的数据,中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,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。
然而,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,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:
550万
与此同时,这个行业也留不住人,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达到40%-50%。
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发布的“全国招聘大于求职‘最缺工’的100个职业排行”中,养老护理员居于前列。
在1962年“婴儿潮”时期出生的几个亿的人口已经步入了60+,从2020年开始,失能失智老人只会逐年增多,需要多少护工,可想而知。
为此,国家也已经加快行动,重点培养护理人才,提高护理人员补给成为大趋势。
一方面,从数量入手,增办以护理特色专业为主的高校。比如今年新设立的康复大学。
另一方面,将护理学调整为“国控专业”,提高质量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,将护理学、助产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。
截至2023年底,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,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,相较一年前,新增43万名护士。
4
“广东帮助大半个中国养老”
2012年,中国就提出了“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”,从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,再到中央调剂制度。
2018至2021年,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,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。到2022年,开始启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
这项举措颇有“共同富裕”的味道,先富带动后富。
哪些省份负担最重?广东排在第一。
根据2023年预算,全中国32个省市区,有18个需要上缴资金,总数超过2439亿,调剂给14个入不敷出的地方,特别是老年人比例较高的东三省。
来源:说财猫
事实上,“广东帮助大半个中国养老”。
广东这一个省上缴1158亿,占了将近一半,位居全国第一。调剂下拨给缺口最大的一个辽宁加小半个黑龙江,网上还出现了“东北人靠广东人养老”的说法。
由于年轻人稀少,东北三个省加起来,总共能拿到将近1900亿的养老金,占了全国近八成,也就是说除了广东,全国其他省份也要补贴东北。
光靠全国统筹还是不太够呢,这时候就需要财政补贴。
2023年,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已经达到1万亿元,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。
补助预算最高的地区是四川、辽宁、湖北、河南、黑龙江。各地执行数均没有超过预算数,说明财政补贴到位,预算资金充足。
除了财政补贴,国家还实行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。
在划转一部份国有的资本和股份到社保基金里面,这样今后产生的企业利润可以用于发放社保养老金。
截至2020年末,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,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.68万亿元。从国家层面,多重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。
相信这些兜底的措施,能够对养老金保障,起到“定海神针”的作用。